官网头像

硕世互联网医院

硕世互联网医院是以女性健康和慢病管理为切入点的数字化医疗平台。平台深耕糖尿病管理、妇科肿瘤、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医健康调理等专业领域,与基层医疗合作共建远程联合诊疗中心和专病专科门诊,实现 “专病专家+管理医生”强强联合,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诊疗和健康管理服务。

互联网医院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

微信扫码可直接在线咨询医生

哪个时间点用药,你真的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2-11-09

有的患者经常会问,我吃的这个药每天吃一次不就行了,为什么药师要让我固定在某个时间服用呢?这就涉及到时辰药理学的知识了,一起来了解下吧。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机体节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广泛存在于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中。

 

在生物钟的控制调节下,人体的基础代谢、体温变化、血糖含量、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节律性和峰谷值。机体的昼夜节律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致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和排泄等也有昼夜节律性变化。

 

同一片药,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其疗效和毒性可能差异很大。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的例子吧。

 

1、糖皮质激素类

 

人体激素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分泌的峰值在早晨 8点到10点,,2~3 小时后就迅速下降约一半,然后逐渐减少直至午夜的分泌量最少。

 

若在分泌高峰期一次投入全日皮质激素总剂量,或隔日一次给两日总,可使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抑制作用时间一致,不但可以增强其疗效,而且减少了对机体内源性分泌的抑制,从而减轻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甚至皮质萎缩的严重后果,且消化系统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并发感染的机会也减少。

 

例如,一般剂量长期疗法用于反复发作、病变范围广泛的慢性病(如类风湿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等),维持量有两种给法:

每日晨给药法:早晨7~8时1次给予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等短时效作用的糖皮质激素。

隔晨给药法:每隔一日早晨7~8时给予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甲泼尼龙等中时效作用的糖皮质激素。

 

 

2、抗高血压药

 

在昼夜节律性的影响下,人的血压也呈现昼夜节律性变化。大多数健康人及部分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表现为“双峰一谷”现象,即早晨 8~10时和下午 16~18时达最高值,18时后又呈缓慢下降趋势,至凌晨2~3时出现全天血压最低谷值,血压夜间比白天低10~20%,血压变化像一个长柄的“勺子”,我们形象地称这种血压为“杓型血压”。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类型的还有,反杓型血压、非杓型血压和超杓型血压,也有人将血压夜间与白天相差<10 %(非杓型血压)和夜间比白天血压高(反杓型血压)的患者统称为“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比白天低20%以上,就叫做“超杓型血压”,也叫“深杓型血压”。

 

一些研究表明,其他三种类型比“杓型血压”易合并心血管、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所以高血压的治疗,不但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使24h平均血压水平下降,还应该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降低心脑血管及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如果服用短效类降压药物,如卡托普利片、美托洛尔片等,选择在上午7时和下午14时两次服药比较好,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每日服1次的长效降压药物如贝那普利、氨氯地平、缬沙坦等,多在早上7~8时服用。“杓型高血压”的患者应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降压药物,以免造成凌晨2~3时的血压过低。

 

“超杓型血压”者的治疗, 晨起尽早服用相对短效的降压药控制日间血压可能比使用长效制剂更合适, 尽量避免午后或睡前服用降压药。

 

对于“非杓型血压”和“反杓型血压”,会在夜间再次出现一个较高的血压,应于下午14~16时或晚间睡前服药,有助于“非杓型血压”和“反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的转化。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因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常在睡前给药。

 

 

3、抗心绞痛药

 

心绞痛的时间治疗同样已证明心绞痛的发作也有昼夜节律性,而且各类心绞痛治疗药物的疗效也有昼夜节律性差异。

心绞痛发作多在上午,可能由于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绞痛发作率最高。钙拮抗剂、硝酸酯类一般建议在上午使用,可明显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效果较下午明显提高。所以心绞痛患者最好在早晨醒来时马上服用抗心绞痛药。

 

已经证实,硝酸甘油在凌晨6时给药可有效地预防患者的运动性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异常;但15时给药效果却很差,表现运动性冠脉供血不足与运动时间有关。而且硝酸甘油扩张冠脉的作用在早上强而下午弱,地尔硫卓也有类似作用。但普萘洛尔作用却相反,它可加重早上的病情。

某些抗心绞痛药物,如氨氯地平起效平缓,其血药达峰时间需 6~12 h,作用时间长,若在临睡前给药,可使血药峰值出现在清晨。

 

4、他汀类药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发挥降低降低血脂的作用。HMG-CoA还原酶催化作用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早期,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抑制HMG-CoA还原酶则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由于人体合成胆固醇在夜间最活跃,他汀类药物宜晚上服用,可以获得最好的降脂效果。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建议在晚上服用。但对于半衰期比较长的他汀,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在一天的任意固定时间服用。

 

5、平喘药

 

哮喘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最大呼气量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两者几乎平行,即下午4点为最高值,而凌晨4点为最低值,故有人建议用肾上腺素类药物防止哮喘发作最好在午夜以后给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哮喘、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在夜间到凌晨最严重,发作也多见于凌晨。其原因多方面:

过敏性患者呼吸道对抗原敏感性于夜间增高;

呼吸道在夜间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敏感性增高;

夜间血清糖皮质激素水平降低;

④夜间呼吸道交感神经张力下降;

⑤夜间血中肾上腺素水平下降等。

 

改良茶碱的传统剂型,使用一天给药一次的缓释剂,并选择晚饭后给药方法,可使血药浓度从夜间到黎明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如口服甲泼尼龙,以15时给药疗效最高,但此时又是该药副作用最强时间。因此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时,还应综合考虑药效及副作用两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如清晨到午前用药可使该不良反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6、抗肿瘤药

 

健康机体和罹患肿瘤机体的昼夜节律不尽相同。由于罹患肿瘤机体昼夜节律的特殊性,因此,根据肿瘤的昼夜节律特点调整用药可极大提高抗肿瘤药的疗效及显著降低其毒副作用。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约30种以上的药物通过时间药理学调整用药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降低50%以上。

 

研究发现的具有时间药理学用药特点的抗代谢类抗肿瘤药有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氟脱氧尿苷、阿糖胞苷、6-巯嘌呤等。对上述药物的耐受性在傍晚或夜间睡眠期最佳。

 

应用5-氟尿嘧啶治疗胃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其血药浓度在个体间及个体内的波动均很大,用不恒定速度持续输注并将其流速峰值定在4时,可耐受较高剂量而毒性较低。

 

而甲氨蝶呤在6时给药毒性最大,24时给药毒性最小,但24时给药效应也最小,这可能与甲氨蝶呤的最大血浆浓度、半衰期和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昼夜节律有关,因此选择12时20时之间给药为宜。

此外,给予大鼠静脉注射阿糖胞苷的研究发现,相同剂量的阿糖胞苷,在睡眠时相给药毒性最小,而在活动中期给药毒性最大。

 

具有时间药理学用药特点的抗生素类抗肿瘤药有阿霉素、柔红霉素、博来霉素等。阿霉素一般在早晨给药毒性较低而疗效更高,但对于艾氏腹水瘤小鼠的研究发现,19时给药小鼠存活时间长且毒性小。柔红霉素对小鼠的毒性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且药物剂量不同会引起毒性的昼夜节律位相改变。

 

此外植物药抗肿瘤药长春瑞滨、依托泊苷、多西紫杉醇、三尖杉酯碱等,及其他类抗肿瘤药顺铂、卡铂、奥沙利铂均存在时辰药理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