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大多数人用过消炎药吗?答案是肯定的。
若再继续追问,你还记得用过什么消炎药吗?很多时候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名字记不太清了,只记得药盒上有“头孢”或者“西林”两字。
那后面这个答案对吗?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误区
很多普通人所理解的“消炎药”是指抗菌药,是用来消除所谓的炎症,如感冒引起的扁桃体发炎,咽部肿大、发痒、干 、异物感,这个时候一般“头孢”或者“西林”就上场了。
还有一部分人理解的“消炎药”,是指关节炎发作时,关节肿、痛时使用的,把这一类药都当做消炎药来看待了。
实际上,“消炎药”不是抗菌药,抗菌药也不是“消炎药”,并非同一个概念,关节炎等用药也不全是所谓的“消炎药”。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什么是炎症?
首先,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也就是炎症,是生物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任何能够引起组织损伤的因素都可成为炎症的原因,即致炎因子。感染是引起炎症的常见因素之一。
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也伴有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改变等全身反应。
通常情况下,炎症是有益的,是人体的自动的防御反应。但是有的时候,炎症也是有害的,例如对人体自身组织的攻击、发生在透明组织的炎症等等。
抗生素和抗菌药、抗感染药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同样还有一个类似的名词叫做抗菌药,比抗生素范围广一些,它包括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
抗感染药的覆盖面更广了,包括抗微生物药(抗菌药和抗病毒药)以及抗寄生虫药。
上面提到的“西林”属于青霉素类,和“头孢”都属于抗生素分类里面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像其他的还有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代表药物分别有红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
合成抗菌药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代表药物分别有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噁唑、甲硝唑。
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具体怎么杀灭,不同的抗菌药也是各显神通了,有的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有的作用于细胞膜,破坏细菌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的阻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让细菌“饿死”。因此,只有确定存在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捣乱,方可使用。
引起炎症的因素—微生物,被人体或者打助攻的抗生素干掉了,所谓的发炎就被“消下去了”。
抗炎药,分为两类
真正意义的抗炎药,一般分为两类,糖皮质激素类和非甾体抗炎药。抗炎药并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而是直接针对炎症的一些症状,缓解炎症带来的一些不适感,属于对症治疗药物。
①糖皮质激素类
糖皮质激素类,通常所说的激素,口服、注射、外用的都有,广告里面经常听到的“皮炎平”,就是通过涂抹治疗皮肤过敏、炎症反应的激素类外用药。除了抗炎作用外,还有抗过敏、抗免疫等作用。
②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其中的“甾体”,是激素的基本化学结构,所以非甾体就是除开激素的另外一类了,用途比较广泛,通常兼具解热、镇痛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大家其实也不陌生,牙痛、痛经、关节痛使用的布洛芬,就是属于这个大家族的一员。其他还有熟悉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塞来昔布等,当然,阿司匹林小剂量的肠溶片剂型,归为抗血小板药物了。因其一些不良反应,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它来解热镇痛抗炎了。
前面提到的治疗关节炎的药物,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也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类,通常不同的关节炎类型,还会使用其他药物,用来控制炎症引起的一些症状和损伤,但这些都 不叫做抗炎药。
由于老百姓在使用抗菌药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炎症”被消下去了,所以容易误认为抗菌药物就等于消炎药,而非甾体抗炎药又因为兼具镇痛作用,仅被认为止痛药。长期形成的错误认识,被人群广泛传播之后,容易造成两类药物之间的滥用,尤其是抗菌药,经常被当做“消炎药”去使用,造成用药危害。
因此,正确区分“消炎药”和抗菌药的概念尤为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身体的不适,而滥用消炎药和抗菌药,非常容易造成不良反应和耽误病情,不应把自己当小白鼠,擅自给自己开药,而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生给出医嘱建议。